UNIX Get Last Field with Cut

UNIX command cut can cut Nth field from input. But it doesn’t support last Nth field.

Stack Overflow again gives nice answers. rev would be usefule here. To get the last field from current path:

pwd | rev | cut -d'/' -f1 | rev

Quick View File Size on UNIX without du

I have been using du to get the statistics about my file/folder sizes for years. Yet du is too slow for my need as I usually only want a quick overview of the sizes.

After some search I found this answer much handy to me on SuperUser:1

# Mac

find . -type f -print0 | xargs -0 stat -f'%z' | awk '{b+=$1} END {print b}'

# Linux

find . -type f -print0 | xargs -0 stat -c'%s' | awk '{b+=$1} END {print b}'

This will give me the statictics much faster than du.


  1. Aug 14, 2014: update Linux stat command. 

現值與未來值

前一篇提到商品的兩項不同價值:名目價值與實際價值,並舉例說明名目價值常會隨著貨幣貶值而水漲船高,即使實際價值並無太大變化。

除了商品的名目價值,令一個會隨時間水漲船高的是資產的名目價值,例如透過存款取息或其他各種投資獲利。12

與前篇相比,前篇例子中,商品名目價值上昇是因為貨幣購買力下降,因此價格被動提升;反之當貨幣購買力不變時,價格便維持相同(假定商品實際價值沒有變化,並未受供需影響等等)。本篇考慮資產時,情況則有所不同:資產名目價值上漲,主要是因為我們預估它的實際價值透過利息收益或投資獲利而增加。

但不論如何,現在與未來的名目價值並不等價,不同時間點的名目價值不能直接比較。要比較不同時間的名目價值,需要以某個利率作參考基準,換算兩者在一共同時間點的名目價值。

我們有兩種換算選擇:一是計算當前的名目價值,二是計算未來的名目價值,通常我們會採用第一種。因此,若手邊有每年固定領取 10% 利息的投資方案,則今日的 100 元等同於明年的 110 元。也就是說,在 10% 利率下,明年的 110 今日的名目價值為 100 元。

計算當前名目價值

若有人來借款 110 元,承諾一年後連本帶利歸還 125 元。要知道這筆借款在不論風險的情況下3,比起 10% 利率投資划算與否,可透過計算 125 元在當前的名目價值,用它和預計要支出(借出)的 110 元比較看看:

我們可以這樣推算,在 10% 利率情況下,這筆借款當前的名目價值 應該要在一年後換得 125 元,即 。由此可推得 。因此針對這筆借款,由於可在現在用低於 113 元的價格(借出 110 元)換到這筆未來的款項,故比 10% 利率的投資划算。

反過來說,在同樣 10% 利率下,對於現在金額 來說,一年後換得的 125 元即其未來的名目價值。現在的金額或剛才所稱當前的名目價值,我們一般稱作「現值」(present value),未來的名目價值則稱「未來值」(future value)

以數學公式表示,假若固定參考用的每期利率為 且投資時間涵蓋 期,則投資期初投入的金額 與未來收回 的金額,可表示為:

其中,換算現值又稱作折現。

何不改算未來值?

前述的未來值公式其實相當簡單,許多人數學課都曾學過的複利計算,但為何較常計算現值呢?原因有二:

  1. 現值只有一個時間點,未來可以是一年、三年、三十年。
    任兩個現值均可以相加減、比較大小,但一年後的未來值不能與三年後的未來值做比較。因此在許多情況下,只要把各項收支折現相加即可比較,方便拆解較複雜的情況。

  2. 投資用的是現在的金錢、是現值,現值也是對人來說最可以直接思考的數字。
    手邊能用的錢,金額就是現值。也許我們很難推測未來的 5 萬有多大,但你知道用現值 5 萬現在出門就可以買輛機車,或是花兩個月省吃儉用存出來。

一些例子

例一:
假設面對兩種投資選擇 (1) 出借 10 萬元,對方承諾明年歸還 11 萬;(2) 在某銀行投資 10 萬,年利率 10% 每月複利。以 (2) 之利率估計現值:

若改算未來值:

均可得出 (2) 較 (1) 更為划算。

例二:
假設 (2) 收取 5‰ 手續費,其餘條件與例一相同4,則其現值成為:

請注意計算 (2) 的現值時,是分別算出本金與手續費的現值再加總得來。
同樣我們也可以計算未來值:

兩種算法均可發現,千分之五的手續費讓投資 (2) 效益下降,低於 (1) 的借款效益,因此 (1) 較為划算。由例二也可看出現值計算的優點,將各部分各別擊破後加總相對下計算較為清晰。

面對更複雜的情況,如每期投入固定金額或支領年金、期初期末有額外交易款項等等,現值的計算也不致太混亂。考慮通貨膨脹時,也可透過修正利率計算出更貼近真實情況的數值。

現值與未來值

至此,回顧本篇。由於利息、通膨等因素,名目價值會隨著時間變化。某物當前的名目價值(現在的金額),稱作「現值」(present value),未來的名目價值則稱「未來值」(future value)

給定固定利率與期數,這兩個價值間可以互相換算。因此,不同時間的的兩筆金錢或投資,可以藉由換算成未來值或現值做比較。一般來說,由於方便拆解運算且較易瞭解數值大小,計算現值會較為清晰便利。

延伸主題

下列主題及參考文章與本篇略有關聯,也許會再找時間分別討論。

  1. 金錢的時間價值
  2. 金錢幻覺
  3. 利息理論
  4. 利息歷史

  1. 好吧,我知道名目價值也可以下跌:謹慎理財信用至上投資有風險基金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2. 利息的產生,若追溯到古早時代,是透過出借種子、牲畜、工具後,在收獲、產幼畜時共同分享而來的(也因此蘇美人用同樣的字彙 “mas” 稱呼牛犢和利息)。隨著貨幣產生,同樣的觀念也被借用到了貨幣系統,借款方須分享獲利,甚至依契約規定,不論虧損獲利均需返還本息。 

  3. 風險高的投資通常會有較高的獲益,或是較沈重的損失。 

  4. 灰色部分(如 )代表與例一重複的算式。 

貨幣、名目價值與實際價值

一直覺得現值、未來值、名目價格等等是些很難懂的概念。自己思考多有訛誤,試著整理一下筆記以便討論及回頭審視。

這件事要從頭說起,早到人類交易的最初。首先談談價值(value)與價格(price)1,維基百科對價值的定義如下:

價值,泛指客體對於主體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有用性。…它代表該商品在交換中能夠交換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份額)。

簡化來說,價值表達了某樣商品、服務對買受人帶來的用處、增益。在以物易物時代,當一只齒梳可換得兩條肉乾時,這便是它的價值。在現代社會,價值透過人類的主觀認定、交涉與利益評估,會以價格的方式呈現在市場,透過貨幣進行交易。

由於貨幣價格/面額抽象地代表了某種商品的價值,因此貨幣本身常被當作某種商品來思考:貨幣具有一定的抽象價值。手中的 200 元新臺幣,具有兩頓飯的價值、修理一雙鞋的價值、買一條延長線的價值、或是搭兩禮拜公車的價值。價值以價格表現,透過貨幣系統呈現在實體世界中。

然而,價值與價格並非一成不變,特別是貨幣的抽象價值。貨幣本質並不具有價值,甚至許多時候只是純然的數字(想想您的銀行帳戶),抽象的價值容易受市場變化與人為操作影響,不同於本身有價值的商品,如農產品或服務,這些商品價值相對較為穩定。

以通貨膨脹為例,受貨幣價值下跌影響,固定面值貨幣的購買力(可換得的商品)減少。因此經過十年的通貨膨脹,名義上的 200 元可能無法換得原先 200 元價值的商品。依照前例,十年後鈔票上 200 元面額的名目價值(nominal value,或稱名義價值,即價格)實際上便低於兩頓飯的價值。但是十年後,兩頓飯的價值可能仍然相同:等值於修理一雙鞋的工錢。

因此,貨幣的價值(value)等同其名目價值(nominal value),即價格(price)、或稱面值(face value)。相對的,商品會有兩個價值:名目價值與實際價值(real value)2,以標價作為名目價值、商品之間交換的價值則是實際價值(real value)。

因此,我想重寫前面說過的這句話:

在現代社會,價值透過人類的主觀認定、交涉與利益評估,會以價格的方式呈現在市場,透過貨幣進行交易。
在現代社會,商品的實體價值透過人類的主觀認定、交涉與利益評估,會以名目價值(價格)的方式呈現在市場,透過貨幣進行交易。

下表假定目前的兩頓飯、或修理一雙鞋價格為現在的 200 元,並假設商品間相對價值固定。假定十年間通膨飛快,以每年 7% 的速率成長,導致十年後貨幣購買力剩一半,則貨幣面額與商品的名目、實際價值如下。

名目價值
(以當時貨幣表示)
實際價值
(以當時商品價值表示)
實際價值
(以今日貨幣表示)
今日的 200 元 200 元 兩頓飯、14 趟公車 200 元
十年後 200 元 200 元 一頓飯、7 趟公車 100 元
今日的兩頓飯 200 元 兩頓飯、14 趟公車 200 元
十年後兩頓飯 400 元 兩頓飯、14 趟公車 200 元

由此可以發現,同樣商品名目價值上昇了一倍(第一欄)、相同名目價值在十年間只剩一半的實際價值(第二欄),且十年後名目上的 200 元與今日的 200 元並不相同(第三欄)。

以上說明了通膨對於貨幣購買力的影響:造成未來的名目價值低於今日的名目價值。

造成名目價值隨時間變化的原因有很多,通膨僅是其中之一。剛才為了簡化分析,假定商品間相對價值固定,但當某商品需求增加時實際價值便會上昇,這是一種變因。之後會再提到其他的變因:投資,並討論如何計算現值、未來值以及其功用


  1. 這些中文詞實在長得很像,因此有必要時我會一直重複他們的英文以利辨別。不過最主要的用詞會是各種不同的價值(values)。 

  2. 討論貨幣的實際價值太混亂了,我甚至懷疑貨幣究竟有沒有實際價值,還是實際價值為零。故此處略過貨幣的實際價值。 

How to Read Base64-encoded Binary SHA1 Hash

Well, tax season again. Taiwan’s personal income tax filing system1 consists of an online system and a desktop computer software. Since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hosts the installer online, a best practice is to also provide the hash value of the installer, which they did, to my surprise.2

The hash value, however, is not in plain format like 1420bdb0d4876927e1aa9612dc9c0480acde2f72, which we’re more familier and frequently found on sites such as Microsoft, FreeBSD, Apple, etc. They provided an xml file that can be use by their verify utility. Yet the SHA1 tag inside is encoded.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FCIV>
    <FILE_ENTRY>
    <name>ifn623i.exe</name>
    <SHA1>FCC9sNSHaSfhqpYS3JwEgKzeL3I=</SHA1>
  </FILE_ENTRY>
</FCIV>

It turns out that the code is a base64-encoded, binary formatted sha1 hash. If you don’t like another utility just for checksum verification, you may extract the plain hash or generate a same encoded one like theirs for comparison.

To decode xml’s hash:

echo 'FCC9sNSHaSfhqpYS3JwEgKzeL3I=' | openssl enc -base64 -d | xxd -p

To generate a binary sha1 and base64-encode it:

openssl dgst -sha1 -binary ifn623i.exe | openssl enc -base64 -e

Now you may verify the checksum, whether plain hash or encoded.


  1. The e-Filing and Payment of Individual Income Tax System, Ministry of Finance, ROC (Taiwan) has different systems, e.g. for foreigners and for citizens

  2. As Taiwan’s government usually lacks of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is unwilling to adopt new technology. 

薪資福利應稅、免稅項目

說真的,沒到報稅季節不會看懂薪資哪邊要扣稅,還有薪資福利是怎樣分配給員工的。

這次公司的扣繳憑單看起來有點問題,薪資所得部分似乎把伙食津貼也列入所得稅計算。稍微研究了一下,順便把一些薪資福利相關資訊整理以供未來參考。

去年度從敝公司收到的扣繳憑單共三張:

# 所得類別 扣繳單位 附註
50 薪資所得 某公司 1/1–12/31 之間戶頭收到的款項,包含:
全年薪資、三節獎金、績效獎金
91 機會中獎 某職福會 尾牙抽獎
92 其他所得 某職福會 員工福利禮品、禮券(扣除福利金後多出的部分1

平時每月薪資與獎金明細則有以下項目:

類別 # 收支項目 附註
每月薪資 1 薪資 a. 基本薪資、b. 伙食津貼($1,800)
2 加項 ● 加班費
3 減項 a. 勞保、b. 健保、c. 職福會福利金、d. 代扣所得稅
獎金 4 獎金
5 減項 獎金所得稅代扣(扣繳)

依公司制度,每月薪資實際進入戶頭的金額為 ;獎金實際進入戶頭的金額則為 。這部分沒有什麼問題:每個月初都會領到上個月的工資;三節獎金固定時間發放;上年度績效獎金則均分為兩半於七月、一月分次發放。

以上 1 – 5 項薪資收入,扣除免稅部分即為 50 薪資所得的所得稅給付總額、扣繳部分則為預扣稅款。因此計算所得稅的時候,薪資所得總額計算應為綠色收入部分 (扣除 1b. 伙食津貼、2 免稅加班費)。所得總額與各項扣除額、稅率計算後,得出的應納稅額再減去扣繳部分 便是該年度所得稅。

這次扣繳憑單看起來有問題的癥結即是薪資所得總額沒有扣除 1b. 伙食津貼,不知道是疏忽或這是公司政策,總之薪資單列上了免稅的伙食津貼、卻又併入薪資所得扣繳憑單。也許公司可以因此操作費用或是節稅、減少公司勞健保費、勞退金負擔。畢竟像勞工保險就是用基本薪資劃分級距,可參考各年度勞工保險普通事故及就業保險合計之保險費分擔金額表;全民健保費則似乎與公司提撥勞退金的提撥工資相關,可參考健保保險費負擔金額表

此外,也是仔細看過後才發現,福利委員會發給員工的各項福利、佳節禮品、禮券等,是會計入員工收入的,也難怪體檢時會特別說明「本公司員工體檢優於法規規定,體檢費用會計入員工所得」。不知各項婚喪生育補助、教育獎金是否也都會比照辦理?


  1. 員工福利會扣除每個月繳納的職工福利委員會福利金再計算收入。例如:全年繳納福利金(自每月薪資扣除)總額 3,000,則員工福利發放的禮品、禮券、…,價值若為 3,500,則需計入收入 500。猜測年度健康檢查應該也會計入此項。 

VMware Fusion Windows 8.1 DPI Scaling on Retina Mac

Windows 8.1 guest OS on Retina Macs doesn’t scale well with VMware Fusion’s default settings. Referring to VMware’s community forum, a registry modification is needed to scale both windows desktop and start screen correctly.

In short, change HKEY_CURRENT_USER\Control Panel\Desktop\LogicalDPIOverride to 2 in registry and DPI to 200% in Control Panel to fix the problem. Also, the virtual machine’s Settings (⌘-E) » Display » [ ] Automatically adjust user interface size in Windows should be unchecked to prevent VMware reverting your modification.

After Modification

Original VMware Fusion 6.0.2

Note the mis-aligned charms bar and smaller sizing.

Windows 8.1 is finally better handling high DPI screens, there is now an “Extra Large — 200%” option directly available. In previous versions you’ll have to manually select through “Custom sizing options” but it’s more prone to aliased graphics.

However, Windows 8.1 still has its own problem (at least inside VMware Fusion, not yet tested on a Windows PC). This 200% setting only applies to your “Desktop”, not the Windows 8 Metro UI. Which means the start screen, charms bar, any Windows 8 apps, even the bottom-left Windows logo when hovered all in lower DPI/smaller.

This lead to VMware Fusion 6 (6.0.2 tested) displaying akward mixture of different sized items on Retina Mac. Many customers criticized/questioned this problem on VMware forum, especially when Parallels 9 displays both desktop and Windoes 8 UI in 200% size correctly. Well, at least the forum community is more useful than VMware itself. A user suggest modifying Windows registry to fix this problem. The solution is described below.

  1. Disable VMware’s automatical size adjusting
    Otherwise VMware will smartly™ revert your DPI modification. Disable this function through:
    Settings (⌘-E) » Display » unckeck [ ] Automatically adjust user interface size in Windows

  2. Control Panel — Extra Large Text and Other Items
    Right click on Windows icon, select Control Panel » Adjust screen resolution » Make text and other items larger or smaller » under “Change the size of all items”, check [v] Let me choose one scaling level for all my displays then select ()Extra Large — 200%

  3. Registry — Higher DPI for Windows 8 UI
    Right click on Windows icon, select Run, type regedit and click “OK”, the Registry Editor window would show up. Navigate in the left pane to HKEY_CURRENT_USER\Control Panel\Desktop and double click LogicalDPIOverride on the right pane. In the popup window, replace the value with 2 and click “OK”.

  4. Reboot Windows and done.

Mac Tips — Homebrew auto update

Mac 的套件管理軟體 Homebrew 使用十分方便。不過因為太無痕了,時常會忘記更新,有時要安裝新套件的時候需要花很多時間等更新完成,便想自動化更新。原先想用 cron 自動執行,不過發覺蘋果官方建議使用 launchd,如此在 ~/Library/LaunchAgents/ 中新增檔案即可。

簡單上網搜尋後,發現有其他人有同樣需求,放在 github 上頭。參考此專案自行修改為 ~/Library/LaunchAgents/sh.brew.HomebrewUpdate.plist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DOCTYPE plist PUBLIC "-//Apple//DTD PLIST 1.0//EN" "http://www.apple.com/DTDs/PropertyList-1.0.dtd">
<plist version="1.0">
<dict>
    <key>Label</key>
    <string>sh.brew.HomebrewUpdate</string>
    <key>EnvironmentVariables</key>
    <dict>
        <key>TERM</key>
        <string>ansi</string>
    </dict>
    <key>ProgramArguments</key>
    <array>
        <string>/usr/local/bin/brew</string>
        <string>update</string>
    </array>
    <key>StartCalendarInterval</key>
    <dict>
        <key>Hour</key>
        <integer>00</integer>
        <key>Minute</key>
        <integer>24</integer>
    </dict>
</dict>
</plist>

如此在每日凌晨零點 24 分會自動更新,可用 launchctl list | grep brew 查看執行結果。

大家出版《家事的撫慰》:居家光線、照明豆知識

大家出版《家事的撫慰・下冊》第 19 章,這章看完印象最深刻的是布料潮濕時受光照的褪色更快,再者是國內電工、照明技術的低落(及大眾的不重視與知識低落)。除了書本內容外,另外加了很多個人經驗,寫完才覺得這個豆知識一點也不豆。


一、自然光

自然光在現代照明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現代建築多開窗引進入日光照明。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消毒殺菌能力,也能殺死塵蟎,但同時也是許多物品褪色、老化與劣化的元凶,而可見光也能造成褪色與光分解。這些變化不僅與纖維材質有關,化學物質、濕度、溫度也都會影響損壞速度。潮濕纖維較易褪色,酸性纖維容易發黃、分解。

一般來說,最不耐光照的纖維是蠶絲,不僅褪色變黃還容易破損解體。單就褪色速度而言,再者是濕羊毛、濕植物纖維、乾植物纖維、乾羊毛。珍貴的織品、木製、紙製品最好存放於無光或低光度環境,遠離陽光和電燈。這也是博物館多使用低紫外線燈管與紫外線隔離玻璃,以及較暗、低溫照明的緣故。

倘若物品無法避免照射陽光,例如窗邊的沙發,則至少要定期挪動、平均照射不同側。設想一張左半深藍、右半淺藍的沙發?比起明顯且惱人的顏色不均,均勻褪色是無法避免日曬時的替代方案。

二、人造光

對我來說人造光這節反映出我們對各種技術的輕忽,還有國內業者因應消費者習性,省略細節以壓低價格的惡性循環。

人工照明相有幾個重點:演色性、色溫、光量與功耗。

直接說結論,高演色性能表現物體真實顏色,建議最少 85,需要看清楚的工作環境(縫紉、烹飪、閱讀)最好能高到 95。色溫重點在一致,避免小區域混合不同色溫,一般建議居家使用 4000K 以下較低色溫。光量影響亮度,同亮度日光燈功耗較低,其次為省電燈泡;集中照明方面,書桌等較亮光線與周遭亮度變化應儘可能漸進,避免明暗反差。

人造光源重點特性

(一)演色性:

演色性(CRI,或標示 Ra)代表此光線下物體顏色的真實度,低演色性光源下,色彩常失真、色偏或黯淡,例如較差的日光燈管下,人臉常顯得蒼白偏綠、沒有血色,人眼辨識度也會下降,會比較費力。同亮度下,高演色性燈光可以讓人看得更清楚、覺得較為明亮。網路上也可查到不少演色性比較的分享資料。

不同燈泡的演色性高低,若以日光為滿分 100,通常鹵素燈和白熾燈泡最高、省電燈泡次之、日光燈管則依價格廠牌有很大的差異,常見數值如下表一。

光源 演色性 附註
日光燈 52–62 照書本資訊標注,臺灣需參考燈管標示,
稀土元素日光燈 75–89 例如飛利浦標示 840 代表 Ra 80+,另外
省電燈泡 82 也可查詢政府節能標章資訊
白熾燈泡 95–100
鹵素燈 95–100
日光 100 比較基準

居家應使用 70 以上光源,在更衣室、照鏡子、攝影時,或是處理食物、衣物、縫紉等需色彩辨別的地方則要 80 以上。

(二)色溫:

色溫影響光的色彩,偏橙黃的暖色光色溫較低、冷色光色溫較高,一般建議居家使用 2700K–4000K 色溫。白晝日光約為 5900K。國內常見的日光燈,多為 6500K 的晝光色燈管,有研究指出高色溫(冷色光)會影響睡眠機制,使人清醒、不易入睡。12不過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色溫無影響,調暗照明即可。

惟需特別注意的是:「同時使用高低色溫光源,不會融合出中間的色溫」。有時在賣場會看見混合使用 2700K 黃光與 6500K 晝光燈管的情況,這樣是不會得到中間色溫的,反而會因差異過大難以協調。

(三)光量與功耗:

一般燈具都會標示發光量,或標示瓦數與發光效率。光量代表光源發出的光線通量,同樣空間、均勻照射的光源,光量愈多就愈明亮。光量一般以流明(Lm)為單位,與計算功耗的瓦數(W)不同。瓦數愈高愈耗電,但不代表光量愈大,例如同瓦數日光燈管會比省電燈泡節能,但兩者都遠優於鹵素燈泡(因此鹵素燈泡通常都十分高溫,有燙傷或燃燒的危險)。發光效率高低則以每瓦流明數(Lm/W)標示。

書中並未提到照度,但實際人眼感受環境明暗應最貼近照度,故許多亮度標準建議均以照度為單位。照度代表單位面積照射到的光量,以勒克斯(Lux)為單位。

$$\text{Lux} = \text{Lm}/\text m^2$$

理論上光線自點光源以球面向外散發,均勻照射一半徑 r 的假想球面,由於球面積與 \(\text r^2\) 成正比,因此照度與距離平方成反比。3不過現實中只能概略估算,因為光源不是理想點狀、光線會在空氣中散射、牆面或燈具的反射也會造成影響。書中省略的原因可能就是這些難以描述的因素。

日常生活中考慮照度時,可以先記得同光源照射下,人眼感受到亮度與距離平方成反比,距離兩倍的時候亮度僅四分之一。

居家常用光源分析

(一)日光燈管
  1. 能源功耗:日光燈管能源效率極佳,廣泛使用與臺灣家庭及工作場合。
  2. 壽命:長,一至兩萬小時(約四年)。頻繁開關會減低壽命,此數據假定每次開啟持續使用 3 小時。
  3. 缺點:需預熱,無法立即點亮;購買時需注意演色性;不適合低溫環境。
  4. 適合場合:一般室內外場合,不需頻繁開關。
  5. 亮度調整:需要特殊調光器。

日光燈管以電極通過汞蒸氣產生紫外線,照射管壁塗層產生可見光。光線自燈管表面均勻散發,不易產生亮點或投射出明顯的陰影。通常光譜波長分佈不均,導致演色性較差。新型燈管使用稀土螢光粉可得到 70–79 的演色性,更厚的塗層可提高到 80 以上。由於燈管電極需要時間預熱,若以高壓強迫電極立即射出電流,會減短燈管壽命(兩端發黑、亮度降低、閃爍)。45

現行燈管通常分為舊型粗的 T8 和新型細的 T5 燈管,細的 T5 燈管通常能源效率較好。

(二)省電燈泡
  1. 能源功耗:佳,略差日光燈管。
  2. 壽命:中等,一萬小時(約三年)。頻繁開關會減低壽命,此數據假定每次開啟持續使用 3 小時。
  3. 缺點:需預熱,無法立即點亮;購買時需注意演色性;不適合低溫環境。
  4. 適合場合:一般室內外場合,不需頻繁開關。
  5. 亮度調整:需要特殊調光器。

若安裝場合不適合直式日光燈管的燈座,省電燈泡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功耗會比直式燈管略差。與日光燈管原理相同,省電燈泡具相同優缺點,購買時同樣需注意演色性優劣。

(三)鎢絲燈泡(白熾燈)
  1. 能源功耗:差。
  2. 壽命:短,低於一千小時(約一年)。
  3. 缺點:壽命短,需經常更換;溫度高;色溫選擇少(低色溫)。
  4. 適合場合:縫紉、烹飪、洗衣間等需高演色性場合;或廁所、門廳等短時間使用、須立即點亮處。
  5. 亮度調整:傳統調光器。

白熾燈泡十分適合閱讀、近距離工作,然而溫度高且耗電,在臺灣近年已逐漸淘汰。

(四)鹵素燈
  1. 能源功耗:差。
  2. 壽命:短,兩千小時(約兩年)。
  3. 缺點:溫度極高,需注意防火、燙傷,燈具應具有傾倒時自動熄滅功能。
  4. 適合場合:縫紉、烹飪、洗衣間等需高演色性場合。
  5. 亮度調整:傳統調光器。

鹵素燈光色溫比鎢絲燈泡略高,約 3000K。光色中性、演色性高,十分適合作為工作照明,如閱讀、寫字、縫紉等。由於較易釋放紫外線,需搭配耐熱 UV 濾光片使用。鹵素燈泡對人手的油脂十分敏感,接觸後會使燈泡快速裂化,應戴手套或墊衛生紙拿取。若燈泡有裂痕,絕對不能使用,以免爆裂粉碎造成危險。

照明配置

(一)安裝位置

燈具安裝位置會影響視線或者造成陰影,注意事項如下。

  1. 避免直射眼睛:
    燈具應避免直射人眼,特別應避免由下方往上、或由正面與視線同高之照明,建議調整高度、角度、改採間接照明,或加裝燈罩減少干擾。需特別注意樓梯間或樓中樓等會上下移動的場合,容易出現直射眼睛造成失足跌落的危險。在家中有人使用輪椅的情境,應降低照明高度以免光線直射造成不適。(關於直射眩光部分請見 3. 眩光

    臥房部分略有不同,應避免在床頭及床的正上方安裝吸頂燈具,如此躺下後眼睛會直射燈光,建議在床兩側或床角處安裝較中等高度光源。

  2. 避免陰影:
    臨近家電、櫥櫃、書架,或層板的燈具,應設於櫥櫃前方。建議安裝位置略超出傢俱前緣,以光線能照到傢俱正面、又不致將人的陰影投射到傢俱(如書架、桌面、洗衣機)上為原則。避免安裝於上方、後側或緊鄰兩側以免投射出大片陰影。同理,接近門的燈具,應避免安裝在開門後會被阻擋的位置,若門往右側拉開,燈應裝於左方。

    廚房上櫃也有同樣問題,會阻擋流理檯面照明。建議在上櫃下方增加輔助照明,也可一併選用演色性較佳的燈泡,有助於烹調時檢視食物及食譜。此類燈具應裝於靠人的一端而非靠牆,並加擋光版,以免直射眼睛造成眩光。

  3. 眩光:
    眩光是眼睛在任何時刻接受到超過其適應能力的過量光線。與周遭亮度對比愈高、角度愈是直射眼睛的光源,造成的直射眩光問題愈嚴重。即使光線照射在書本上亮度適中,當抬頭時直射眼睛的燈光仍會令人不適。在平滑表面上的反射光也會有類似問題,稱作反射眩光。因此紙張、手機和電腦螢幕等平面物適合柔和的間接照明,避免反射出單點集中的亮區產生眩光。

    自然光源同樣會產生眩光,白天的室外光亮度可達室內光源的數倍。因此在安排傢俱位置時,應避免書桌正對門窗,造成眼睛在較暗的室內環境與明亮的戶外間來回適應。視線看向電腦螢幕後方及兩側時,應面對牆壁或傢俱。螢幕等光滑、反射強烈的物體應同時避免來自背後的光線產生反射眩光。讓窗戶在書桌左側(右撇子)較遠處前方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二)燈光品質
  1. 演色性:
    這應該是我第三或第四次強調演色性了,在對比不大、色彩正確性重要的場合,需要高的演色性。居家環境中,廚房處理食物、洗衣間檢查衣物清洗狀況、縫紉查看布料針線、梳妝臺更衣化妝等需要最高的演色性,應超過 90。其他場合可以略低,但最好也能到 80 以上。一般民眾很少會注重演色性,請參考前段表格閱讀燈管標示。
    標榜全光譜的燈管、燈泡多半具有較高演色性,不過各家廠商的全光譜意義不全相同,因此仍需注意標示以確認演色性數值。此外全光譜燈泡還需注意紫外線問題,請見下節。

  2. 紫外線:
    本書表示日光燈及鹵素燈會釋放紫外線,應使用濾光罩。在網路上粗略查詢後,鹵素燈會釋放紫外線為普遍所認同,日光燈部分則說法較分歧,統整後心得如下。

    能穿透一般玻璃的紫外線為長波紫外線(UVA,波長 300–400 nm)6,可以造成皮膚曬黑和損傷(也有致癌說法)。然而燈管中的紫外線照射管壁螢光粉已被吸收大半,能通過玻璃管壁後穿透出的 UVA 實為少量,如果不是對紫外線特別敏感、或過長時間照射可能不必擔心。要讓其他紫外線(UVB、UVC 等,波長 < 300nm)穿透玻璃,必須使用成本、純度較高的石英玻璃製造的特殊燈管,如殺菌紫外燈管。

    若是有紫外線敏感環境(如珍貴藝術品、紫外線過敏、白內障手術後等)可加裝濾光片,或直接採用無紫外線燈管,此類燈管會標示 NU 或有其他說明。

    一般宣稱全光譜的燈泡,各廠商定義有所不同。有些標榜高演色性,紫外線量與一般日光燈相仿;有些則標榜模擬日光、提供「較多」的紫外線。然而一般生活中紫外線量通常已足夠,譬如每日 15 分鐘就足以製造人體所需維生素 D。過量照射紫外線會提高皮膚癌風險,因此仍建議避免。

  3. 亮度:
    太亮的光線造成眩光,陰暗的環境同樣會造成眼睛疲勞。「充足的亮度」因工作及個人喜好而定,燈具、濾光片、室內裝潢顏色影響亮度,而相同流明數燈泡亮度隨距離遠近也不同,故書中沒有提供絕對標準,以下光量及照度來自網路資訊。一般建議光量在每坪 900 流明左右,概為 200–300 Lux(\(\text{Lm} \div 3.3\))。本段內容部分截取書本內容,但主要為網路資料與個人心得。

    因此,一般臺灣住宅衛浴一坪半大小的空間,推算得 1350 流明,由於浴室應較明亮,可使用發光功率 65 Lm/W 的 27 W 省電燈泡,約為 1700 流明。有些燈泡有標示等效傳統燈泡瓦數,大致可將等效瓦數 11 作為流明參考,像剛才省電燈泡標示 27 W (= 150) 便與實際光量約略相等。我三坪雅房使用的則是兩支 1,350 流明燈管,加上書桌功能性照明,同樣約每坪 900 流明。

    $$1\ \text{坪} \simeq 900\ \text{Lm}$$ $$\text{Lm} = \frac{\text{Lm}}{\text{瓦數}} \times \text{瓦數} \simeq \text{等效瓦數} \times 11$$

    除了參考一般數值外,照明亮度應視情境、場合調整:

    • 以下空間、情境需要略高的照明,可設計或適時採用較高光量(1000–1650 流明/坪)、照度(300–500 Lux)。以下前兩者為作者建議。
      • 家有年長者(眼睛接收到的光線,50 歲成人約為 20 歲的一半,60 歲成人約 40%)
      • 訪客來訪時(對空間不熟悉者,對環境辨識力會較低)
      • 廚房
      • 拼圖等桌遊
    • 對於活動量較低的空間,視個人喜好也可選擇較低光量(500 流明/坪)、照度(150 Lux),並搭配閱讀燈、化妝燈等工作照明。
      • 起居室
      • 走廊
      • 寢室
    • 如以下活動建議額外施以桌燈等工作照明,以下場合為作者建議。由於工作照明多為短距離,故不標示每坪光量。工作照明與周遭環境對比說明請見下節。
      • 手工藝、縫紉等細緻工作(750–2000 Lux)
      • 閱讀書本、藥品處方、洗衣間顏色檢查(500–1000 Lux)
  4. 調光:
    如前段居家常用光源分析所述,日光燈管、省電燈泡等螢光燈無法使用傳統白熾燈泡或鹵素燈的調光器,在電流不恆定情況下,會減少螢光燈壽命、閃爍、或不亮。因此日光燈管應使用具調光功能的電子式安定器;省電燈泡則視燈泡內安定器設計而定,無法一概而論。

  5. 對比:
    除亮度外,亮度的對比也影響眼睛的舒適度。書中提到:『書桌、工作檯等集中照明區域,周遭亮度應至少有工作照明亮度的 1/3 以上』。不過由於作者未明確表示單位,推測應是指眼睛感受的的照度 Lux 值。此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報告則建議 2/3 以上7,如下表:

作業區域照度(Lux) 相鄰區域的照度(Lux)
\(\geq\) 750 500
500 300
300 200
\(\leq\) 200  與作業面照度相等

心得

這邊跟照明沒什麼關係。

過年前買來這本書,原先二月底讀完 19 章就想要寫個簡短筆記,只是書寫過程忍不住東查西找,還整理以往看過的照明位置資料進來。沒想到工作閒暇寫個幾句的東西,前前後後近兩個月變成這麼大一篇。

書寫查找過程中發現不少有趣的東西,可惜時間不足沒有一一記下,只約略記得幾項。例如飛利浦照明有提供簡易的、少少的幾條百科條目照明指南,在照明計畫中則教導按照室內空間需求預先規劃燈具位置、照明區域,並建議『在您想照明的區域中畫出「光圈」,避免出現過多的重複照明與黑暗區域』等平常容易忽略的地方。

此外,搜尋光纖照明的時候也看到有趣的東西:太陽花向日葵追日儀光纖採光技術,可在白天時將日光引進到無窗的空間或作為投射燈照明8。國內也有室內設計系做過相關研究,探討節能效率與可用性9。不過一組三、五十萬的燈具好像不是那麼花得下手,私人空間先看看就好,公共空間節能倒是可以參考。

查找過程中,發現各種資料來源、國家標準、書中內容在照明亮度建議有不少的差異,由於是給自己的筆記,只挑選我認為適合的來記錄,如需專家背書、有一致性的權威性數值可能得再回到網路撈撈看。政府提供的 CNS 標準已經二十餘年沒更動,照明技術自七十六年至今已有許多改革,省電燈泡、T5 燈管、LED 光源推陳出新,能源政策、居家品質與節能概念也大有不同,令人擔心標準是否與時俱進。

在相關單位棄之不顧的情況下,民間的水電工程、照明知識也未見進步。搜尋日光燈調光的經驗,有些表示水電行侷限於舊技術,認為詢問日光燈調光器的顧客無理取鬧,甚或出於知識缺乏,拿出傳統燈泡用的安定器5。各種商業空間、私人住家,也常見把黃、白燈管緊鄰搭配的問題,雖然未使用 4000K 等中間色溫可能是購買時商家根本無法提供。我自己在購買燈泡時,就曾遇過店家表示:「日光燈管才有那種(色溫)啦,省電燈泡沒有」,聽完只好摸摸鼻子上網買傳說中不存在的發光廚具 4000K 省電燈泡。

一直以來我覺得國內不重視技術專業人員、技職體系學校也一直不受尊敬與重視,是因為國家乃至國民對職業的歧視。不過水電行及電工技師對這方面知識的缺乏,反倒讓我思考目前的技術專業人員在技術能力與敬業態度是不是值得尊敬。10

總之,有機會配置光源的時候還是要多方考量,即使咨詢專業人士也得稍微確認其專業知識。畢竟照明對家中環境、氣氛影響甚巨,視覺舒適、清晰、辨色度也都有很大影響,應妥善為之。選購便宜商品時也需考量設計上是否完善,不易減損光源壽命、亮度穩定、色彩表現良好等各種因素。


  1. Skeptics StackExchange Disscussion — “Does the color temperature of a computer screen affect sleep patterns?” 

  2. 政大心理學位論文 — 〈睡前不同色溫光照對主觀嗜睡程度、腦波、心跳速率與後續睡眠之影響〉 

  3. 物理教學小棧 — 〈發光強度和照度〉 

  4. 臺灣師大物理系 — 物理教學示範實驗教室 — 〈日光燈的物理〉 

  5. 笨鳥慢飛 — 〈這個也要變頻啦〉 

  6. 維基百科 — 〈玻璃 — 成分〉 

  7. [PDF]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 — 〈室內工作場所照明標準研訂之研究〉 

  8. 向日葵追日儀 — 〈透鏡集光 + 光纖傳送〉 

  9. [PDF]設計學報 — 〈太陽集光器結合人工光源之室內照明應用〉 

  10. 雖然知道技術工作者不尊重自身專業的問題,有可能源自社會對職業的歧視(「反正不被重視,現在的知識可以過活就好了」、「再努力也不會改變我的社會地位」之類的想法),也知道社會問題往往是體制引導個人做出選擇、很多時候不該從個體角度來看,但是心裡還是會想對個體碎念個幾句、再回頭思考制度面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