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出版《家事的撫慰》:居家光線、照明豆知識
大家出版《家事的撫慰・下冊》第 19 章,這章看完印象最深刻的是布料潮濕時受光照的褪色更快,再者是國內電工、照明技術的低落(及大眾的不重視與知識低落)。除了書本內容外,另外加了很多個人經驗,寫完才覺得這個豆知識一點也不豆。
一、自然光
自然光在現代照明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現代建築多開窗引進入日光照明。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消毒殺菌能力,也能殺死塵蟎,但同時也是許多物品褪色、老化與劣化的元凶,而可見光也能造成褪色與光分解。這些變化不僅與纖維材質有關,化學物質、濕度、溫度也都會影響損壞速度。潮濕纖維較易褪色,酸性纖維容易發黃、分解。
一般來說,最不耐光照的纖維是蠶絲,不僅褪色變黃還容易破損解體。單就褪色速度而言,再者是濕羊毛、濕植物纖維、乾植物纖維、乾羊毛。珍貴的織品、木製、紙製品最好存放於無光或低光度環境,遠離陽光和電燈。這也是博物館多使用低紫外線燈管與紫外線隔離玻璃,以及較暗、低溫照明的緣故。
倘若物品無法避免照射陽光,例如窗邊的沙發,則至少要定期挪動、平均照射不同側。設想一張左半深藍、右半淺藍的沙發?比起明顯且惱人的顏色不均,均勻褪色是無法避免日曬時的替代方案。
二、人造光
對我來說人造光這節反映出我們對各種技術的輕忽,還有國內業者因應消費者習性,省略細節以壓低價格的惡性循環。
人工照明相有幾個重點:演色性、色溫、光量與功耗。
直接說結論,高演色性能表現物體真實顏色,建議最少 85,需要看清楚的工作環境(縫紉、烹飪、閱讀)最好能高到 95。色溫重點在一致,避免小區域混合不同色溫,一般建議居家使用 4000K 以下較低色溫。光量影響亮度,同亮度日光燈功耗較低,其次為省電燈泡;集中照明方面,書桌等較亮光線與周遭亮度變化應儘可能漸進,避免明暗反差。
人造光源重點特性
(一)演色性:
演色性(CRI,或標示 Ra)代表此光線下物體顏色的真實度,低演色性光源下,色彩常失真、色偏或黯淡,例如較差的日光燈管下,人臉常顯得蒼白偏綠、沒有血色,人眼辨識度也會下降,會比較費力。同亮度下,高演色性燈光可以讓人看得更清楚、覺得較為明亮。網路上也可查到不少演色性比較的分享資料。
不同燈泡的演色性高低,若以日光為滿分 100,通常鹵素燈和白熾燈泡最高、省電燈泡次之、日光燈管則依價格廠牌有很大的差異,常見數值如下表一。
光源 | 演色性 | 附註 |
---|---|---|
日光燈 | 52–62 | 照書本資訊標注,臺灣需參考燈管標示, |
稀土元素日光燈 | 75–89 | 例如飛利浦標示 840 代表 Ra 80+,另外 |
省電燈泡 | 82 | 也可查詢政府節能標章資訊。 |
白熾燈泡 | 95–100 | |
鹵素燈 | 95–100 | |
日光 | 100 | 比較基準 |
居家應使用 70 以上光源,在更衣室、照鏡子、攝影時,或是處理食物、衣物、縫紉等需色彩辨別的地方則要 80 以上。
(二)色溫:
色溫影響光的色彩,偏橙黃的暖色光色溫較低、冷色光色溫較高,一般建議居家使用 2700K–4000K 色溫。白晝日光約為 5900K。國內常見的日光燈,多為 6500K 的晝光色燈管,有研究指出高色溫(冷色光)會影響睡眠機制,使人清醒、不易入睡。12不過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色溫無影響,調暗照明即可。
惟需特別注意的是:「同時使用高低色溫光源,不會融合出中間的色溫」。有時在賣場會看見混合使用 2700K 黃光與 6500K 晝光燈管的情況,這樣是不會得到中間色溫的,反而會因差異過大難以協調。
(三)光量與功耗:
一般燈具都會標示發光量,或標示瓦數與發光效率。光量代表光源發出的光線通量,同樣空間、均勻照射的光源,光量愈多就愈明亮。光量一般以流明(Lm)為單位,與計算功耗的瓦數(W)不同。瓦數愈高愈耗電,但不代表光量愈大,例如同瓦數日光燈管會比省電燈泡節能,但兩者都遠優於鹵素燈泡(因此鹵素燈泡通常都十分高溫,有燙傷或燃燒的危險)。發光效率高低則以每瓦流明數(Lm/W)標示。
書中並未提到照度,但實際人眼感受環境明暗應最貼近照度,故許多亮度標準建議均以照度為單位。照度代表單位面積照射到的光量,以勒克斯(Lux)為單位。
$$\text{Lux} = \text{Lm}/\text m^2$$
理論上光線自點光源以球面向外散發,均勻照射一半徑 r 的假想球面,由於球面積與 \(\text r^2\) 成正比,因此照度與距離平方成反比。3不過現實中只能概略估算,因為光源不是理想點狀、光線會在空氣中散射、牆面或燈具的反射也會造成影響。書中省略的原因可能就是這些難以描述的因素。
日常生活中考慮照度時,可以先記得同光源照射下,人眼感受到亮度與距離平方成反比,距離兩倍的時候亮度僅四分之一。
居家常用光源分析
(一)日光燈管
- 能源功耗:日光燈管能源效率極佳,廣泛使用與臺灣家庭及工作場合。
- 壽命:長,一至兩萬小時(約四年)。頻繁開關會減低壽命,此數據假定每次開啟持續使用 3 小時。
- 缺點:需預熱,無法立即點亮;購買時需注意演色性;不適合低溫環境。
- 適合場合:一般室內外場合,不需頻繁開關。
- 亮度調整:需要特殊調光器。
日光燈管以電極通過汞蒸氣產生紫外線,照射管壁塗層產生可見光。光線自燈管表面均勻散發,不易產生亮點或投射出明顯的陰影。通常光譜波長分佈不均,導致演色性較差。新型燈管使用稀土螢光粉可得到 70–79 的演色性,更厚的塗層可提高到 80 以上。由於燈管電極需要時間預熱,若以高壓強迫電極立即射出電流,會減短燈管壽命(兩端發黑、亮度降低、閃爍)。45
現行燈管通常分為舊型粗的 T8 和新型細的 T5 燈管,細的 T5 燈管通常能源效率較好。
(二)省電燈泡
- 能源功耗:佳,略差日光燈管。
- 壽命:中等,一萬小時(約三年)。頻繁開關會減低壽命,此數據假定每次開啟持續使用 3 小時。
- 缺點:需預熱,無法立即點亮;購買時需注意演色性;不適合低溫環境。
- 適合場合:一般室內外場合,不需頻繁開關。
- 亮度調整:需要特殊調光器。
若安裝場合不適合直式日光燈管的燈座,省電燈泡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功耗會比直式燈管略差。與日光燈管原理相同,省電燈泡具相同優缺點,購買時同樣需注意演色性優劣。
(三)鎢絲燈泡(白熾燈)
- 能源功耗:差。
- 壽命:短,低於一千小時(約一年)。
- 缺點:壽命短,需經常更換;溫度高;色溫選擇少(低色溫)。
- 適合場合:縫紉、烹飪、洗衣間等需高演色性場合;或廁所、門廳等短時間使用、須立即點亮處。
- 亮度調整:傳統調光器。
白熾燈泡十分適合閱讀、近距離工作,然而溫度高且耗電,在臺灣近年已逐漸淘汰。
(四)鹵素燈
- 能源功耗:差。
- 壽命:短,兩千小時(約兩年)。
- 缺點:溫度極高,需注意防火、燙傷,燈具應具有傾倒時自動熄滅功能。
- 適合場合:縫紉、烹飪、洗衣間等需高演色性場合。
- 亮度調整:傳統調光器。
鹵素燈光色溫比鎢絲燈泡略高,約 3000K。光色中性、演色性高,十分適合作為工作照明,如閱讀、寫字、縫紉等。由於較易釋放紫外線,需搭配耐熱 UV 濾光片使用。鹵素燈泡對人手的油脂十分敏感,接觸後會使燈泡快速裂化,應戴手套或墊衛生紙拿取。若燈泡有裂痕,絕對不能使用,以免爆裂粉碎造成危險。
照明配置
(一)安裝位置
燈具安裝位置會影響視線或者造成陰影,注意事項如下。
-
避免直射眼睛:
燈具應避免直射人眼,特別應避免由下方往上、或由正面與視線同高之照明,建議調整高度、角度、改採間接照明,或加裝燈罩減少干擾。需特別注意樓梯間或樓中樓等會上下移動的場合,容易出現直射眼睛造成失足跌落的危險。在家中有人使用輪椅的情境,應降低照明高度以免光線直射造成不適。(關於直射眩光部分請見 3. 眩光)臥房部分略有不同,應避免在床頭及床的正上方安裝吸頂燈具,如此躺下後眼睛會直射燈光,建議在床兩側或床角處安裝較中等高度光源。
-
避免陰影:
臨近家電、櫥櫃、書架,或層板的燈具,應設於櫥櫃前方。建議安裝位置略超出傢俱前緣,以光線能照到傢俱正面、又不致將人的陰影投射到傢俱(如書架、桌面、洗衣機)上為原則。避免安裝於上方、後側或緊鄰兩側以免投射出大片陰影。同理,接近門的燈具,應避免安裝在開門後會被阻擋的位置,若門往右側拉開,燈應裝於左方。廚房上櫃也有同樣問題,會阻擋流理檯面照明。建議在上櫃下方增加輔助照明,也可一併選用演色性較佳的燈泡,有助於烹調時檢視食物及食譜。此類燈具應裝於靠人的一端而非靠牆,並加擋光版,以免直射眼睛造成眩光。
-
眩光:
眩光是眼睛在任何時刻接受到超過其適應能力的過量光線。與周遭亮度對比愈高、角度愈是直射眼睛的光源,造成的直射眩光問題愈嚴重。即使光線照射在書本上亮度適中,當抬頭時直射眼睛的燈光仍會令人不適。在平滑表面上的反射光也會有類似問題,稱作反射眩光。因此紙張、手機和電腦螢幕等平面物適合柔和的間接照明,避免反射出單點集中的亮區產生眩光。自然光源同樣會產生眩光,白天的室外光亮度可達室內光源的數倍。因此在安排傢俱位置時,應避免書桌正對門窗,造成眼睛在較暗的室內環境與明亮的戶外間來回適應。視線看向電腦螢幕後方及兩側時,應面對牆壁或傢俱。螢幕等光滑、反射強烈的物體應同時避免來自背後的光線產生反射眩光。讓窗戶在書桌左側(右撇子)較遠處前方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二)燈光品質
演色性:
這應該是我第三或第四次強調演色性了,在對比不大、色彩正確性重要的場合,需要高的演色性。居家環境中,廚房處理食物、洗衣間檢查衣物清洗狀況、縫紉查看布料針線、梳妝臺更衣化妝等需要最高的演色性,應超過 90。其他場合可以略低,但最好也能到 80 以上。一般民眾很少會注重演色性,請參考前段表格閱讀燈管標示。
標榜全光譜的燈管、燈泡多半具有較高演色性,不過各家廠商的全光譜意義不全相同,因此仍需注意標示以確認演色性數值。此外全光譜燈泡還需注意紫外線問題,請見下節。-
紫外線:
本書表示日光燈及鹵素燈會釋放紫外線,應使用濾光罩。在網路上粗略查詢後,鹵素燈會釋放紫外線為普遍所認同,日光燈部分則說法較分歧,統整後心得如下。能穿透一般玻璃的紫外線為長波紫外線(UVA,波長 300–400 nm)6,可以造成皮膚曬黑和損傷(也有致癌說法)。然而燈管中的紫外線照射管壁螢光粉已被吸收大半,能通過玻璃管壁後穿透出的 UVA 實為少量,如果不是對紫外線特別敏感、或過長時間照射可能不必擔心。要讓其他紫外線(UVB、UVC 等,波長 < 300nm)穿透玻璃,必須使用成本、純度較高的石英玻璃製造的特殊燈管,如殺菌紫外燈管。
若是有紫外線敏感環境(如珍貴藝術品、紫外線過敏、白內障手術後等)可加裝濾光片,或直接採用無紫外線燈管,此類燈管會標示 NU 或有其他說明。
一般宣稱全光譜的燈泡,各廠商定義有所不同。有些標榜高演色性,紫外線量與一般日光燈相仿;有些則標榜模擬日光、提供「較多」的紫外線。然而一般生活中紫外線量通常已足夠,譬如每日 15 分鐘就足以製造人體所需維生素 D。過量照射紫外線會提高皮膚癌風險,因此仍建議避免。
-
亮度:
太亮的光線造成眩光,陰暗的環境同樣會造成眼睛疲勞。「充足的亮度」因工作及個人喜好而定,燈具、濾光片、室內裝潢顏色影響亮度,而相同流明數燈泡亮度隨距離遠近也不同,故書中沒有提供絕對標準,以下光量及照度來自網路資訊。一般建議光量在每坪 900 流明左右,概為 200–300 Lux(\(\text{Lm} \div 3.3\))。本段內容部分截取書本內容,但主要為網路資料與個人心得。因此,一般臺灣住宅衛浴一坪半大小的空間,推算得 1350 流明,由於浴室應較明亮,可使用發光功率 65 Lm/W 的 27 W 省電燈泡,約為 1700 流明。有些燈泡有標示等效傳統燈泡瓦數,大致可將等效瓦數 11 作為流明參考,像剛才省電燈泡標示 27 W (= 150) 便與實際光量約略相等。我三坪雅房使用的則是兩支 1,350 流明燈管,加上書桌功能性照明,同樣約每坪 900 流明。
$$1\ \text{坪} \simeq 900\ \text{Lm}$$ $$\text{Lm} = \frac{\text{Lm}}{\text{瓦數}} \times \text{瓦數} \simeq \text{等效瓦數} \times 11$$
除了參考一般數值外,照明亮度應視情境、場合調整:
- 以下空間、情境需要略高的照明,可設計或適時採用較高光量(1000–1650 流明/坪)、照度(300–500 Lux)。以下前兩者為作者建議。
- 家有年長者(眼睛接收到的光線,50 歲成人約為 20 歲的一半,60 歲成人約 40%)
- 訪客來訪時(對空間不熟悉者,對環境辨識力會較低)
- 廚房
- 拼圖等桌遊
- 對於活動量較低的空間,視個人喜好也可選擇較低光量(500 流明/坪)、照度(150 Lux),並搭配閱讀燈、化妝燈等工作照明。
- 起居室
- 走廊
- 寢室
- 如以下活動建議額外施以桌燈等工作照明,以下場合為作者建議。由於工作照明多為短距離,故不標示每坪光量。工作照明與周遭環境對比說明請見下節。
- 手工藝、縫紉等細緻工作(750–2000 Lux)
- 閱讀書本、藥品處方、洗衣間顏色檢查(500–1000 Lux)
- 以下空間、情境需要略高的照明,可設計或適時採用較高光量(1000–1650 流明/坪)、照度(300–500 Lux)。以下前兩者為作者建議。
調光:
如前段居家常用光源分析所述,日光燈管、省電燈泡等螢光燈無法使用傳統白熾燈泡或鹵素燈的調光器,在電流不恆定情況下,會減少螢光燈壽命、閃爍、或不亮。因此日光燈管應使用具調光功能的電子式安定器;省電燈泡則視燈泡內安定器設計而定,無法一概而論。對比:
除亮度外,亮度的對比也影響眼睛的舒適度。書中提到:『書桌、工作檯等集中照明區域,周遭亮度應至少有工作照明亮度的 1/3 以上』。不過由於作者未明確表示單位,推測應是指眼睛感受的的照度 Lux 值。此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報告則建議 2/3 以上7,如下表:
作業區域照度(Lux) | 相鄰區域的照度(Lux) |
---|---|
\(\geq\) 750 | 500 |
500 | 300 |
300 | 200 |
\(\leq\) 200 |  與作業面照度相等 |
心得
這邊跟照明沒什麼關係。
過年前買來這本書,原先二月底讀完 19 章就想要寫個簡短筆記,只是書寫過程忍不住東查西找,還整理以往看過的照明位置資料進來。沒想到工作閒暇寫個幾句的東西,前前後後近兩個月變成這麼大一篇。
書寫查找過程中發現不少有趣的東西,可惜時間不足沒有一一記下,只約略記得幾項。例如飛利浦照明有提供簡易的、少少的幾條百科條目和照明指南,在照明計畫中則教導按照室內空間需求預先規劃燈具位置、照明區域,並建議『在您想照明的區域中畫出「光圈」,避免出現過多的重複照明與黑暗區域』等平常容易忽略的地方。
此外,搜尋光纖照明的時候也看到有趣的東西:太陽花向日葵追日儀光纖採光技術,可在白天時將日光引進到無窗的空間或作為投射燈照明8。國內也有室內設計系做過相關研究,探討節能效率與可用性9。不過一組三、五十萬的燈具好像不是那麼花得下手,私人空間先看看就好,公共空間節能倒是可以參考。
查找過程中,發現各種資料來源、國家標準、書中內容在照明亮度建議有不少的差異,由於是給自己的筆記,只挑選我認為適合的來記錄,如需專家背書、有一致性的權威性數值可能得再回到網路撈撈看。政府提供的 CNS 標準已經二十餘年沒更動,照明技術自七十六年至今已有許多改革,省電燈泡、T5 燈管、LED 光源推陳出新,能源政策、居家品質與節能概念也大有不同,令人擔心標準是否與時俱進。
在相關單位棄之不顧的情況下,民間的水電工程、照明知識也未見進步。搜尋日光燈調光的經驗,有些表示水電行侷限於舊技術,認為詢問日光燈調光器的顧客無理取鬧,甚或出於知識缺乏,拿出傳統燈泡用的安定器5。各種商業空間、私人住家,也常見把黃、白燈管緊鄰搭配的問題,雖然未使用 4000K 等中間色溫可能是購買時商家根本無法提供。我自己在購買燈泡時,就曾遇過店家表示:「日光燈管才有那種(色溫)啦,省電燈泡沒有」,聽完只好摸摸鼻子上網買傳說中不存在的發光廚具 4000K 省電燈泡。
一直以來我覺得國內不重視技術專業人員、技職體系學校也一直不受尊敬與重視,是因為國家乃至國民對職業的歧視。不過水電行及電工技師對這方面知識的缺乏,反倒讓我思考目前的技術專業人員在技術能力與敬業態度是不是值得尊敬。10
總之,有機會配置光源的時候還是要多方考量,即使咨詢專業人士也得稍微確認其專業知識。畢竟照明對家中環境、氣氛影響甚巨,視覺舒適、清晰、辨色度也都有很大影響,應妥善為之。選購便宜商品時也需考量設計上是否完善,不易減損光源壽命、亮度穩定、色彩表現良好等各種因素。
-
Skeptics StackExchange Disscussion — “Does the color temperature of a computer screen affect sleep patterns?” ↩
-
臺灣師大物理系 — 物理教學示範實驗教室 — 〈日光燈的物理〉 ↩
-
[PDF]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 — 〈室內工作場所照明標準研訂之研究〉 ↩
-
雖然知道技術工作者不尊重自身專業的問題,有可能源自社會對職業的歧視(「反正不被重視,現在的知識可以過活就好了」、「再努力也不會改變我的社會地位」之類的想法),也知道社會問題往往是體制引導個人做出選擇、很多時候不該從個體角度來看,但是心裡還是會想對個體碎念個幾句、再回頭思考制度面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