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名目價值與實際價值

一直覺得現值、未來值、名目價格等等是些很難懂的概念。自己思考多有訛誤,試著整理一下筆記以便討論及回頭審視。

這件事要從頭說起,早到人類交易的最初。首先談談價值(value)與價格(price)1,維基百科對價值的定義如下:

價值,泛指客體對於主體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有用性。…它代表該商品在交換中能夠交換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份額)。

簡化來說,價值表達了某樣商品、服務對買受人帶來的用處、增益。在以物易物時代,當一只齒梳可換得兩條肉乾時,這便是它的價值。在現代社會,價值透過人類的主觀認定、交涉與利益評估,會以價格的方式呈現在市場,透過貨幣進行交易。

由於貨幣價格/面額抽象地代表了某種商品的價值,因此貨幣本身常被當作某種商品來思考:貨幣具有一定的抽象價值。手中的 200 元新臺幣,具有兩頓飯的價值、修理一雙鞋的價值、買一條延長線的價值、或是搭兩禮拜公車的價值。價值以價格表現,透過貨幣系統呈現在實體世界中。

然而,價值與價格並非一成不變,特別是貨幣的抽象價值。貨幣本質並不具有價值,甚至許多時候只是純然的數字(想想您的銀行帳戶),抽象的價值容易受市場變化與人為操作影響,不同於本身有價值的商品,如農產品或服務,這些商品價值相對較為穩定。

以通貨膨脹為例,受貨幣價值下跌影響,固定面值貨幣的購買力(可換得的商品)減少。因此經過十年的通貨膨脹,名義上的 200 元可能無法換得原先 200 元價值的商品。依照前例,十年後鈔票上 200 元面額的名目價值(nominal value,或稱名義價值,即價格)實際上便低於兩頓飯的價值。但是十年後,兩頓飯的價值可能仍然相同:等值於修理一雙鞋的工錢。

因此,貨幣的價值(value)等同其名目價值(nominal value),即價格(price)、或稱面值(face value)。相對的,商品會有兩個價值:名目價值與實際價值(real value)2,以標價作為名目價值、商品之間交換的價值則是實際價值(real value)。

因此,我想重寫前面說過的這句話:

在現代社會,價值透過人類的主觀認定、交涉與利益評估,會以價格的方式呈現在市場,透過貨幣進行交易。
在現代社會,商品的實體價值透過人類的主觀認定、交涉與利益評估,會以名目價值(價格)的方式呈現在市場,透過貨幣進行交易。

下表假定目前的兩頓飯、或修理一雙鞋價格為現在的 200 元,並假設商品間相對價值固定。假定十年間通膨飛快,以每年 7% 的速率成長,導致十年後貨幣購買力剩一半,則貨幣面額與商品的名目、實際價值如下。

名目價值
(以當時貨幣表示)
實際價值
(以當時商品價值表示)
實際價值
(以今日貨幣表示)
今日的 200 元 200 元 兩頓飯、14 趟公車 200 元
十年後 200 元 200 元 一頓飯、7 趟公車 100 元
今日的兩頓飯 200 元 兩頓飯、14 趟公車 200 元
十年後兩頓飯 400 元 兩頓飯、14 趟公車 200 元

由此可以發現,同樣商品名目價值上昇了一倍(第一欄)、相同名目價值在十年間只剩一半的實際價值(第二欄),且十年後名目上的 200 元與今日的 200 元並不相同(第三欄)。

以上說明了通膨對於貨幣購買力的影響:造成未來的名目價值低於今日的名目價值。

造成名目價值隨時間變化的原因有很多,通膨僅是其中之一。剛才為了簡化分析,假定商品間相對價值固定,但當某商品需求增加時實際價值便會上昇,這是一種變因。之後會再提到其他的變因:投資,並討論如何計算現值、未來值以及其功用


  1. 這些中文詞實在長得很像,因此有必要時我會一直重複他們的英文以利辨別。不過最主要的用詞會是各種不同的價值(values)。 

  2. 討論貨幣的實際價值太混亂了,我甚至懷疑貨幣究竟有沒有實際價值,還是實際價值為零。故此處略過貨幣的實際價值。